一、斑馬魚基本特點
原產地:熱帶淡水魚,原產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南亞國家。成魚體長3-100px,略呈紡錘形,頭小而稍尖,吻較短,身軀玲瓏而纖細,因其體側具有像斑馬一樣縱向的暗藍色與銀色相間的條紋而得名。
二、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起源和發展
1938 年,美國布朗大學 Roosen-Rung 教授首次報道斑馬魚發育形態學研究成果。
1950 年代,美國羅格斯大學 K. Kenneth Hisaoka 教授首次報道斑馬魚毒理學研究成果。
1972 年,美國俄勒岡大學 George Streisinge 教授開始斑馬魚發育生物學研究和模式動物建立工作。
1989 年,美國俄勒岡大學 Monte Westerfield 教授出版斑馬魚研究圣經 The Zebrafish Book 第一版。
1998 年,首個斑馬魚模式生物數據庫 ZFIN 成立(http://zfin.org)。
1998 年,全球第一家斑馬魚藥物研發服務外包公司成立。
2004 年,斑馬魚國際資源中心(ZIRC)在俄勒岡大學成立。
2011 年,斑馬魚模型和技術研究被列入中國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十二五實施計劃。
2012 年,中國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成立。 目前,斑馬魚已經成為繼小鼠和大鼠之后的第三大脊椎類模式生物,在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基礎醫學、藥理學、毒理學、藥物研發以及生態環境評價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三、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的優勢
斑馬魚已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也早已應用于化學品安全和環境毒理學監測領域。
二十世紀末以來,斑馬魚開始進入疾病研究和新藥研發領域,并收到日益廣泛的關注。
2003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將斑馬魚列為繼小鼠和大鼠后第3大脊椎模式生物;
2009年,FDA和EMEA接受用斑馬魚進行的完全學藥理學評價數據申報臨床實驗,標志著斑馬魚藥物毒理學與安全性評價模型得到了歐美政府的正式認可;
到了2015年,中國實驗用魚(斑馬魚)質量控制標準起草啟動標志著斑馬魚模型在國內的興起。
四、安全性評價
斑馬魚在國際上已廣泛應用于食品藥品早期安全性評價和毒理學研究,輝瑞、默克、強生、阿斯利康等跨國醫藥巨頭都在用斑馬魚進行藥物早期安全性評價。FDA和EMA早在2009年就通過了對斑馬魚安全藥理學數據的GLP檢查。
中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自2012年開始將斑馬魚藥物安全性評價技術列為了關鍵技術開發課題之一,并連續滾動支持。
斑馬魚在化學品安全性評價與環境毒理學評價領域的應用也已經非常廣泛,OECD已經頒布了9項相關的指導原則,中國也已制訂了10項相應的國家標準。環特根據OECD指導原則和中國的國家標準,提供一系列的斑馬魚化學品安全性和環境毒理學評價服務。
中國化學品及環境安全性評價指導原則 |
GB 21281-2007-T 危險化學品魚類急性毒性分級試驗方法 GBT 21800-2008 化學品 生物富集流水式魚類試驗 GBT 21806-2008 化學品 魚類幼體生長試驗 GBT 21807-2008-T 化學品 魚類胚胎和卵黃囊仔魚階段的短期毒性試驗 GBT 21808-2008 化學品 魚類延長毒性14天試驗 GBT 21814-2008 工業廢水的試驗方法 魚類急性毒性試驗 GBT 21854-2008 化學品 魚類早期生活階段毒性試驗 GBT 21858-2008 化學品 生物富集 半靜態式魚類試驗 SNT 2243-2008 流水式魚類試驗 靜態魚類試驗 水質 物質對淡水魚(斑馬魚)急性毒性檢測方法 |